S&E星象商旅
住宿資訊
最新消息
網路相簿
鄰近景點
聯絡我們
訪客留言
海安商圈
台南小吃
交通指引
線上訂房
選 單
S&E星象商旅
住宿資訊
最新消息
網路相簿
鄰近景點
聯絡我們
訪客留言
海安商圈
台南小吃
交通指引
線上訂房
台南市旅館272號
延平老街(安平老街)
延平老街位在安平古堡東側,荷蘭人所建的第一條街道,又稱台灣街或石板。其建築有土角厝、紅磚矮屋、西式洋樓,洋樓大多是白粉牆或洗石子面牆,欄杆、柱頭或屋簷上飾以手工精緻的浮雕。進落門為天井,設有「公媽廳」,以安放神安,門楣多懸掛太極八卦、劍獅獸牌或圓鏡,以求辟邪鎮災。 民國83年,台南市政府拓寬道路,延平街平行的中興街和效忠街依舊保存完整。延平街上建築有土角厝、紅磚矮屋、西式洋樓,夾雜現代鋼筋水...
億載金城
億載金城古稱為「安平大砲台」或「二鯤鯓砲台」,是為了對抗因牡丹社事件而創建的。位於今台南市安平區光州路3號,被列為一級古蹟。 建築上,億載金城屬於西洋稜堡式的方形砲台,四角凸出,中央內凹。砲台後遭毀損,光復後,大規模整修,形式和材質上已多有改變。城高約2公尺,城周有護城河,林木茂密,由紅磚砌成的圓拱城門則高5公尺,平坦寬廣,並有沈葆禎的紀念銅像及仿製的古炮。
赤崁樓
赤崁樓位於今日的台南市民族路二段212號,原稱普羅民遮城,因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,也叫做「番仔樓」或「紅毛樓」。 赤崁樓由山南面的庭園、北面的閣樓及西面蓬壺書院組成,其前有九座清代石龜馱碑,傳說石龜為龍生九子之一,因身好負重而變成龜狀,由於其貌與龜無異,稱為〔龜碑〕。 原為荷蘭人的行政中心,後改為承天府治,日治時期為陸軍衛戍醫院。光復後,將原有的木製結構,改為鋼筋混泥土,並將主要入口由西...
水萍塭公園
水萍塭公園位於夏林路、永華路、建南路與金華路相交的四角方格內,以前為台江內港的一部分,後來因為海岸線西退,內港便成為了水塘,2000年經過重新規劃,將此改造成一處附近居民運動、散步的好去處。公園占地有十公頃,中間有一個大廣場,小朋友可以在此奔跑、遊戲,還另外設有兩個遊樂場,豐富的遊樂設施是週末假日親子共遊的歡樂之地,或是三五好友齊聚草地野餐、享受陽光,也是悠閒午後的好時光。 ...
神農街(北勢街)
「神農街」昔日被稱為北勢街,為目前台南市保存最完善的老街。五條港在清初為台灣對外的主要門戶,而「神農街」所在位置正位於港區的中央,可說是當時最熱鬧的商業街道。街道寬度約四米,老屋建築保留了清代及日治初期的特殊的外觀結構,包含市定古蹟『金華府』、『全台開基藥王廟』、『永川大轎』、『西佛國』等知名的古蹟和逐漸失傳的傳統產業皆可在此尋見,不但見證了五條港地區歷史發展的經過,更是現今五條港文化園區最重要的...
德陽艦驅逐艦展示館
位於台南市安平區,台灣第一座軍艦博物館於2011年開幕,「德陽鑑」為美國驅逐艦,於民國67年1月抵達台灣,船艦全長119公尺、寬度12公尺,重量約有兩千公噸,在台服役28年,於民國94年四月除役,加上美國的服役時間,已經運作超過一甲子的時間。 軍艦上展覽了砲台、深水炸彈施放軌、直升機升降甲板、MK32反潛魚雷發射管、核生化管、干擾火箭發射器…等裝置設備,...
台南移民署
「台南移民署」因其獨特的歐式城堡外觀,搭配希臘風格的廊柱和精緻的藝術雕花,被封為全台最美公家機關。由政府鼓勵民間投資興建而後業者做為餐廳使用,直至租約期滿再交還政府並承租給移民署,移民署保留原有建築,再加以整修美化,成今日樣貌,不但吸引民眾拍照,更是新人拍攝婚紗的熱門景點。
台江國家公園
民國98年成立的台江國家公園位於台灣本島西南沿海,跨越七股溪、曾文溪、鹿耳門溪以及鹽水溪等四條溪流出海口,其中裡頭包含著黑面琵鷺保護區、七股潟湖等區域,面積約有4905公頃,以多變的海岸沖積地形和古航道為特色。台江國家公園具備了歷史、自然、產業三大資源特色,是台灣第一座由地方政府催生而成的國家公園,包含著陸域及海域兩大區塊。
東嶽殿
創建於西元1673年,位於今日的台南市民權路一段110號,又稱「東嶽廟」或「嶽帝廟」,列為三級古蹟。 該殿為兩造兩廂形式的建築,坐北朝南。殿內光線陰暗,神像多為閻羅天子、牛頭、馬面等等的鬼神,個個栩栩如生,令人感到陰森肅穆。 相傳東嶽大帝是職司泰山,懲惡罰奸,為陰陽十殿明王的首席,是陰司地府的主神,對作奸犯科、做惡多端的人都能明察秋毫、賞罰分明,深得民心。正殿後牆壁面上,設有「天官賜福...
台南孔廟
孔子廟又稱文廟,是全台最早的文廟,清末前是的官辦學府,故有「全台首學」之稱,地點位於承天府鬼仔埔(今台南市南門路2號),廟門以「全台首學」金字橫匾作為登堂之階。 坐北朝南的建築,柱廊式的大成門,又稱戢門,門的兩側分立名宦祠及鄉賢祠。獨立式殿堂帶露臺的大成殿,是整座建築的主體,殿內主祀至聖先師孔子牌位。紅瓦、紅牆、綠蔭是對孔廟的基本印象,兒童嬉戲、情侶散步、老人下棋與悠閒的氣氛。民國72年被指...
司法宿舍藍晒圖文創園區
原本,藍曬圖是位於海安路上的著名景點,藍色牆面刷著白色線條曾經是許多遊客到台南的必經之地,但在2014年屋主因為安全考量不再租借場地,因此牆面遭到刷白的命運,許多遊客惋惜不已。而今,台南市政府選在新光三越西門店對面的舊司法宿舍,設立「台南藍曬圖文創園區」,重現藍曬圖的迷人樣貌。 南市府邀請藝術家劉國滄先生在園區的入口處創作3D立體版的藍曬圖,新藍曬圖結合宿舍老屋與新藝...
大天后宮
大天后宮為台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,俗稱「台南大媽祖廟」,位於今日的台南市中區永福路二段227巷18號。原為明寧靖王朱術桂的府邸,也稱為「一元子園亭」,在民國74年以歷史與文化地位被列為第一級古蹟。 施琅攻佔台灣後,奏請將寧靖王府邸改建為媽袓廟,封媽祖為天后,廟稱大天后宮。大殿所奉祀栩栩如生、尺寸碩大的金面媽祖神像是大天后宮最大的特徵,為台灣泥塑雕像的代表之一。大天后宮坐東朝西,建於斜坡地上。因...
台南知事官邸
它,是一個融合現代與過去的故事─「知事官邸」,興建於西元1900年,在日治時期為台南地區最高行政首長官邸,為用來接待日本皇族蒞臨台灣的行館;曾經在此住宿,且最引人注目的日本皇族,就是1923年(大正12年)4月20日,以此地做為「御泊所」的日本裕仁皇太子,也就是後來的昭和天皇。 「知事官邸」已有一百多年歷史,民國八十七年成為市定古蹟。「知事官邸」大半時間處於傾廢狀態,經過台南市政府多年整修...
花園夜市
「花園夜市」為台南市北區的流動型夜市,每週四、六、日營業。位置座落於「鄭仔寮重劃區」內,由原本的育德路上遷移至此,現已有近400個攤位,為台南佔地規模最大、攤位數量最多,最具指標性的夜市之首。 夜市周邊規劃完善,除了設有2000餘坪的停車場和公廁設施外,另有安排保全人員指揮交通。不論小吃、服飾、休閒娛樂、精品百貨等攤位這兒都有。各家攤販競爭激烈,無數隻長旗在空中飄揚,...
臺灣府城隍廟
臺灣府城隍廟為陰間的「府衙」,位於當時東安坊郡署的右側(今台南市青年路133號)。 城隍爺為地方守護神,專管百姓陰間諸事;與地方長官之掌理人間,分而治之。民間認為城隍爺是護國祐民之神,也是賞罰分明的司法神,為民間公理正義的最後守護神,是古今不變的信仰。
延平郡王祠
延平郡王祠位於今日台南市開山路152號。因政治顧慮稱為開山王廟,到清同治年間,欽差大臣沈葆楨來台,強調鄭成功是「明室遺臣」,不是「亂臣賊子」,並為鄭氏立祠,將開山王廟擴建成「福州式」建築,改為明延平郡王祠。日治以後,改為「開山神社」。光復後,將福州式建築拆除,建為鋼筋水泥的中國北方式建築。 祠旁的民族文物館收藏著許多台南文物,讓民眾了解先人生活起居狀況,舉凡史前文物陳列、台南歷史文物、鄭成功...
全台吳氏大宗祠
該祠位於今日的台南市觀亭街52號。吳氏宗祠為全台性的宗祠,也是最早的吳姓家廟。創建於清同治7年,供奉吳姓祖宗泰伯公、仲雍公、季札公暨列祖列宗。 同時供奉吳姓人士之神位極多,其中包括保生大帝吳本及吳鳳等。清光緒年間之後日趨荒廢。民國12增修,民國53年再度增修。 平常宗祠前的鐵門都是鎖起來的,除了三月的春祭以及十月的秋祭外,很少有人去。
石鼎美古宅(衍慶堂)
古宅位於今日的台南市西門路2段225巷4號,清道光23年建立,是台南市目前尚存的古厝之一,由當時石宅先祖耀宗中舉而創建,後來由三郊董事官銜二品之開基祖時榮公所興建完成。 清乾降年間石時榮由廈門到台灣,一開始於林朝英元美號工作,後來石氏承接原有生意,將店號改為鼎限,有鼎承元美之意,而被慣稱為石鼎美古厝。石鼎美宅原創部分尚保存甚佳,座落在西區鬧區巷中,更顯其風格。
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
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位於今日的台南市中正路1號,為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之作品,二次世界大戰時曾遭受盟軍轟炸,損毀嚴重,經整修後,保存還算完整。是台灣當時幾個廳舍中之代表作之一,其他同類建築有台北廳舍(今監察院)及台中廳舍(今台中市政府)。 民國9年台滔行政架構調整,台南廢廳置州,台南廳舍稱「台南州廳」,台南市政府搬遷到新市政大樓後,改為「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」。民國86年因空間不足,...
水仙宮
水仙宮位於台南市神農街一號,列為三級古蹟,主祀水仙尊王,簡稱「水仙王」。 因為大禹利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水患,造福百姓,大家認為他有治服水的能力,紛紛以水神來奉祀他。大禹作為主祀的神,配祀奡王、楚王、伍大夫、屈大夫,即是俗稱的「一帝二王二大夫」。為航海生活的船長、海員或以貿易為業的商賈所崇奉,祀以保祐海上交通的平安。 水仙宮門前有一對抱鼓石、基座及石礎的雕工精美。大禹為開國君王,所以大門不...
台灣文學館
「台灣文學館」位於原臺南州廳內,隸屬文化部,主要蒐集、整理、典藏與研究臺灣近代文學史料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原法國馬薩式屋頂整修為兩坡式,一度改為「空軍供應司令部」,最後成為臺南市政府所在地。而後市政府遷移,文建會擇定於此成立文資中心籌備處,並隨即展開古蹟修護與新建工作,於2002年底完工,2003年10月17日正式開館營運,並以「原臺南州廳」之名列入國定古蹟。
法華寺
法華寺位於今日的台南市法華街100號,列為三級古蹟。舊名夢蝶處,又稱夢蝶園。李茂春去世後,茅舍被憎人們改為陶瓦,改為「準提庵」。康熙47年將佛寺取名為法華寺。日治後期,遭到盟軍轟炸,法華寺被毀大半。光復後參考原格局重建,它的歷史意義深遠,規制也依舊遵循傳統。 重修後的法華寺,改建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的建築,坐落在狹窄的法華街旁,平面由三座殿宇並排而成。法華寺石側納骨塔前的圍牆上,還保存著不少...
祀典武廟
祀典武廟位於台南市中區永福路二段229號,唯一列入官方祀典的武廟。 相傳為原為寧靖王府內之關帝廟,建於明鄭時期,祀典武廟又稱關帝廟,廟分三進:前殿、拜殿、正殿及後殿。歇山屋脊的正殿,供奉著金身關帝神像,左右陪祀周倉和關平,為清代康熙年留下的古物,其「萬世人極」為咸豐所賜御匾。後殿右側觀音廳、西社與六和堂自成一區。 全盛時期附近六條街的境廟組成「六和境」,於廟內設立「六和堂」為聯境辦事處...
風神廟
風神廟位於今日的台南市西區民權路三段143巷8號,列為三級古蹟。 建築坐北朝南,日據時期,因開闢道路而將風神廟拆除過半,巷道取代河港。風神廟現有建物為民國13年所重建,平面格局為三合院式帶軒,三間起的正殿前帶四柱式單開間秤亭。 廟內神像為罕見神像藝術。風神高居殿堂之上,雍容華貴。陪侍的水神和火神,一青一紅,造型特別。正殿旁左側供奉雷公,右側供奉電母,於兩側牆上繪有昔時位於鎮渡頭後南濠港...
五妃廟
五妃廟位於魁斗山,晚明時鄭經迎寧靖王渡台,施琅征台,寧靖王決心尋死,隨侍在側的五妃都表達了全節從死的決心,於是從容自縊,寧靖王遂將五妃(袁氏、王氏、秀姑、梅姐、荷姐等五人)之靈柩安葬於南門城外魁斗山後(今五妃廟址)。該廟坐西南朝東北,正殿內供奉著五妃神像,牆上鑲著「寧靖王從死五妃慕」碑,燕尾翹脊的屋頂。 正殿前馬背式屋頂的拜亭,彩繪門神的門扇四樘,做為廟的出入口。門的左右,紅色的院牆連接五百...
台南地方法院
法院位於台南市府前路一段307號,列為二級古蹟,成為全國第一批被正式列級為古蹟的日據時期建築之一。 原為清馬兵營遺址,日本人佔領台灣後興建,為台灣總督府轄下的地方法院。日本當局在地方法院內審理大規模的武裝抗日行動──西來庵事件。 建築有巴洛克風格,以非對稱處理,主入口位於北面東側,門廊為古典山牆形式,由八根柱子構成,處理方式是由兩側各有三根形成一組立於一個基座上,角柱為方桂,柱間之距甚...
台南天壇
天壇位於今日的台南中區忠義路二段84巷16號,原為明鄭時期奉明正朔、築台祭告上天的地方,稱為「天公埕」。清初,因政治顧慮未能建壇,直到清咸豐4年才建廟立壇,名「天公壇」。清光緒25年重修,並改廟名為「天壇」,民國68年將左廂武聖殿改建為兩層樓鋼筋混泥土構造,次年廟宇正身重修並抽換樑柱,民國72年廟名改為「台灣首廟天壇」,民國73年重修屋頂簷飾,由漆木構,乃成今貌。 天壇有三多︰配祀神祇多、廟...
台灣府城大南門
大南門位於台南市南門路南門公園內,列為三級古蹟。 大南門的花崗石城座,又稱寧南門,上有重檐歇山屋頂的兩層城樓。城門外突出半月形的老古石外郭,城垣上設雉蝶,下開圓拱形門洞。大南門右方的空地上有碑林一座,展示著數量豐富的古碑,為研究台南市歷史的重要資料。 同治年間,因地震及暴風,曾經重修,日據以後,因開路、設學校、築商館,便將城垣陸續拆除,而大西門、大北門、小東門、小南門也先後夷為平地,受...
台南景福祠
景福祠位於今日的台南市人和街44號,建於溝清乾隆15年,是台南市唯一列級為古蹟的土地公廟,為三級古蹟。 景福祠為單開間單進的廟宇形式,屋頂為捲棚形式,坐落在宮口市場前,香火旺盛。祠內主祀福德正神,俗稱土地公。正殿兩側山牆各有大幅雕塑,廟前街道左側牆上,有兩塊與景福祠建廟修廟有關之石碑:一為乾隆45年所立的「佛頭港福德祠碑記」,記有關景福祠修廟之事,並明訂廟前店屋不可高築過廟,如不遵者,則送官...
北極殿
北極殿俗稱大上帝廟,創建於明永曆年間,位於當時的府治(今台南市民權路二段89號),列為二級古蹟。 奉祀明朝守護神玄天上帝,明鄭時期的官廟之一,保存著最古老的匾額,為明寧晴王朱術桂於永曆23年敬獻,和康熙52年的匾額。雕刻拙樸的石柱礎和嵌在牆壁上的數塊碑記,都是具有參考價值的珍貴文物。 元末,朱元璋打了敗戰,逃到上帝公廟躲藏,祈求上帝公保佑渡過劫難,後來,逃過元兵搜索,在統一天下後,報答...
開基武廟
開基武廟建於明永曆年間,位於今台南市中區新美街116號。因規模比祀典武廟小,稱小關帝廟,編列為三級古蹟。 廟宇主祀關聖帝君,其中最特別的是馬使爺及虎爺是供奉在三川殿右側牆上的小神龕中,因廟地狹窄,為了節省空間的巧妙安排。 經多次重修,所需經費幾乎都由舖紳商家籌措,直到民國65年,決議購買廟後土地另建新廟,將舊廟留存,做為歷史見證。嘉慶23年、光緒2年重修開基武廟郊舖紳士捐金的碑記等許多文物...
萬福庵照牆
萬福庵位於今日的台南市中區民族路二段317巷5號,原為明鄭成功部將阮駿的府邸。建於明永曆年間,列為三級古蹟。 明永曆十年丙申(西元1656年)阮駿鎮守舟山,為國捐軀後三年,阮駿夫人與明宗室後裔、遺老等隨鄭經來臺,定居於寧靖王府一元子園後方,以頌經禮佛、吃齋修行終其一生。死後,將其居所改為「阮夫人寺」,清嘉慶11年重修,改稱「萬福庵」。 目前的照牆外飾以白灰粉刷,破壞了古蹟。廟內保存著道...
兌悅門
兌悅門位於今日台南市文賢路與信義街交叉口,列為二級古蹟。 是府城大西門外城中央的一座城門座,創建於道光15年。城門基座用老古石砌造,俗稱老古石甕城。是臺灣府城西側海埔新生地擴建外城時,建造的三座城門之一。門高約4公尺,厚3公尺。城門洞寬3公尺,上做半圓拱形,用紅磚砌築。圓拱上方有石刻橫額一方,題「兌悅門」三字。因屬於八卦中的兌方,故名兌悅。目前牆上攀爬老榕樹,氣根錯綜複雜。 當年兌悅門...
開隆宮
台南市開隆宮為清雍正十年時由浙江寧縣海分香來台,廟宇的主祀神祇為七娘媽,也就是俗稱的七仙女。根據傳統民間信仰,七娘媽是庇佑嬰孩至十六歲成人的神祇,因此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皆會舉辦十六歲成年禮。在成年禮舉行的前夕,宮中七娘媽軟身神像皆會經過隆重的淨身及換衣,七夕當日父母親將帶領滿十六歲的孩子前往答謝七娘媽的保佑,是相當盛大的宗教文化活動。
鄭氏家廟
鄭氏家廟建於明永曆17年,位置在當時的承天府寧南坊的鄭氏家廟(今台南市中區忠義路二段36號),列為三級古蹟。為台灣最早奉祠鄭成功的專祠。 清廷據臺時為顧及隱晦,改稱鄭氏家廟,又名昭格堂,為鄭氏開臺第一座家廟。建築為宗祠性質,廳堂樸素,沒有太華麗的裝飾與彩繪,氣氛肅穆。由前庭、前殿、正殿、後殿組成,兩側各一間耳房,坐東朝西。 民國73年臺南市政府拓寬忠義路時重加修建,成為今日的廟貌。目前...
總趕宮
總趕宮原名聖公宮,位於中樓仔街海防署前(今台南市中正路131巷13號),現列為三級古蹟。建於明永曆年間,為隨鄭成功來臺之水師所建,廟內道光年間所立的碑上,刻上「重興總趕宮碑記」。乾隆年間改稱總管宮,道光年間因口誤而稱總趕宮。主祀聖公爺,聖公爺,姓倪,民間尊稱為倪聖公,由於熟悉港道,為海舶總管,死後成為台江濱海船舶的守護神,是台南獨有的神祇。 由三川殿及正殿組成,燕尾脊,三川門屋脊上飾有雙龍拱...
接官亭石坊
石坊位於今日台南市西區民權路三段143巷7號,列為三級古蹟。西元1738年在風神廟前建立接官亭,以接文武百官。 現今為三間四柱二樓歇山重檐式花崗石構造,造型精美。臺灣知府蔣元樞在安瀾橋邊南河港岸建碼頭,立石造牌坊,前額題「鯤維永奠」,背面後額題「鰲柱擎天」。石坊為四柱三間重簷式構造,以花崗岩所建,柱上雕飾華麗。風神廟右前方,有一座重擔碑亭,後來移建於左前。為來往的官員得以暫時歇腳,在風神廟左...
報恩堂
報恩堂創建於咸豐11年,位於當時府治東安坊右營埔(今台南市忠義路2段38巷8號),是先天派齋教的祖堂。列為三級古蹟。 主祀觀世音菩薩,是齋教中先天派的一支,由黃昌成傳入臺灣。主張不出家、不削髮、過一般俗人的生活,只須修身養性即可。創建時為一座簡陋的草堂,後為一座二進兩廂房的建築形式,坐東朝西。入口為單脊板瓦屋頂的有罩牆門,形式簡潔,門內為前庭,環境清幽。堂內木雕精緻,其是柱邊的花罩及八卦月門...
台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
台灣府城城垣位於今日的台南市大埔街九十七號後(台南女中校內的圍牆),列為三級古蹟,南門段殘蹟依古法整修,大致恢復舊觀。此外還特別保留出一段,露出內部結構,以供參觀。 當時原設計為泥土牆,後來顧慮到春夏多雨,又在外部添加一層三合土以便保護,斷面略呈梯形,兩牆高差可形成坡度,以利排水,下寬上窄,可增加穩固性。外護甕城為全台僅存之甕城城門。 清道光28年,為避免守城兵藉故騷擾百姓,官方曾頒立...
蕭氏節孝坊
蕭氏節孝坊位於今日的台南市中區府前路一段304巷3號,列為三級古蹟。建於清嘉慶5年,是台南市目前僅存4座清代石坊之一,也是台南府城7座表彰貞節孝順牌坊僅存的一座節孝坊。 蕭氏節孝坊是全省僅見的單間二柱二樓式牌坊,是格局最小的石造牌坊。坊頂用護檐兩層,中間安聖旨牌,頂檐有葫蘆飾。 上下兩層護簷間距極大,夾著一塊清斗石刻「聖旨」牌。下層護簷正中額坊上刻有龍鳳圖案,額著「節孝」大字,左右落款...
台南德化堂
德化堂位於今日的台南市府前路1段178號,列為三級古蹟。為台南三座龍華派齋教廟堂之一。明憲宗14年創立龍華派齋教,於清乾隆年間逐漸傳入台南。 採用民居外形,大門為凹壽形式,門內供奉韋尊者,後方則是捲蓬是拜殿,現為講堂使用。供奉觀音佛祖兩尊。左殿現為祖先堂,右殿則是宗德詞,陳列滿滿的神主牌位,是歷代堂主及齋友。從安平化善堂沒落之後,逐漸取代南部龍華派齋堂的傳教中心。匾額、楹聯甚多,如清同治5年...
陳德聚堂
陳德聚堂位於今日的台南市永福路二段152巷20號,列為三級古蹟,原為鄭成功部下–陳澤,追隨鄭氏來台而興建的府邸。建於明永曆18年,是台南最早的祠堂。於清康熙52年改建為家廟,名為「德聚堂」,歷代都有整修。二次大戰時遭受重創。光復後,又重新整建。 為二開間兩造兩廊兩護龍的建築形式,坐東朝西,屋頂採燕尾形屋脊,脊尾飛揚,曲線優美。兩側廂房之山牆以燕尾收頭。拜亭兩側牆上有彩繪名師陳玉峰...
開基靈祐宮
開基靈祐宮位於當時府城鎮北坊赤嵌街後開基靈祐宮(今台南市民族路二段208巷31號),建於明永曆25年,為當時的駐軍與居民合力興建此廟。列為三級古蹟。 開基靈祐宮俗稱小上帝廟,以別於慣稱大上帝廟的北極殿。一座兩殿兩廊式的建築,中門前有一對抱鼓石,雕花鳥圖案,根莖葉脈線條鮮明,刀法柔膩。民國21年,日據時明治公學校(含成功國小)擴充校舍,將正殿反向遷移於三川門前,而成坐東朝西的方位。廟曾將腐朽的...
擇賢堂
擇賢堂位於今日的台南市中正路21巷15號。 康熙年間江西饒州府黃九祖創立了先天派,清咸豐11年由黃昌成傳入臺港,初建報恩堂。清光緒5年,先天派由於信徒增加快速,報恩堂已不敷使用,於是又在報恩堂附近設擇賢堂,日據時代重建廟宇建築。今日所見到的建築,即是在此次重建中奠定的基礎,光復後及民國60年均曾加以整修。